作者 / 逍遥子
1989 年,当《篱笆 · 女( nǚ)人和狗》首次播出时,可能( néng)没有人想到它会开创中( zhōng)国农村剧的先河。这部作( zuò)品及其续集《辘轳 · 女人和( hé)井》、《古船 · 女人和网》构成了( le)“女人命运三部曲”,展现了( le)改革开放初期封建思想( xiǎng)残余与女性觉醒的张力( lì)。

近四十年后的 2025 年,《生万物( wù)》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爱奇( qí)艺播出,酷云收视率峰值( zhí)破 4,爱奇艺 65 小时站内热度( dù)破万,打造了现象级的观( guān)剧热潮。

从封建压迫的悲( bēi)歌到乡村振兴的壮丽画( huà)卷,中国农村题材剧用半( bàn)个多世纪的时间,记录了( le)中国乡村最为深刻的变( biàn)革。
起源与觉醒
中国农村( cūn)题材剧的起步相对较晚( wǎn)。1989 年播出的《篱笆 · 女人和狗( gǒu)》是真正意义上的开端,该( gāi)剧改编自韩志君的长篇( piān)小说《命运四重奏》,讲述了( le)偏远山村葛家三媳妇枣( zǎo)花因无法忍受丈夫铜锁( suǒ)的刁难而选择“出走”的故( gù)事。

“女人命运三部曲”的成( chéng)功在于它们敏锐地捕捉( zhuō)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 guó)农村存在的封建思想残( cán)余与女性意识觉醒之间( jiān)的张力。剧中女性对封建( jiàn)社会的反抗往往通过“出( chū)走”这一行为来表现,这成( chéng)为了当时农村剧的重要( yào)叙事模式。
《女人不是月亮( liàng)》同样聚焦了农村女孩扣( kòu)儿反抗包办婚姻、追求爱( ài)情和事业的故事。这些作( zuò)品虽然带有浓厚的悲剧( jù)色彩,但已经开始展现农( nóng)村女性争取自主权的努( nǔ)力。

这一时期的农村剧多( duō)采用“灰姑娘”叙事模板”,但( dàn)进行了时代化和本土化( huà)处理。它们将矛盾集中在( zài)女性反抗和封建压迫之( zhī)间,即使主人公试图逃离( lí)男性社会的束缚,也常常( cháng)难以彻底成功。这些作品( pǐn)为后来的农村剧奠定了( le)基础,同时也暴露了当时( shí)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深层( céng)次问题。
转型与娱乐化
进( jìn)入 21 世纪,农村题材剧的画( huà)风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北( běi)喜剧开始盘踞主流市场( chǎng)。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本山( shān)传媒团队接连推出《刘老( lǎo)根》、《马大帅》和《乡村爱情》系( xì)列作品,打造了全新的农( nóng)村剧范式。

《刘老根》开辟了( le)东北乡村喜剧的先河,几( jǐ)乎达到全民追剧的热度( dù)。《乡村爱情》系列则展现了( le)惊人的生命力,一直出品( pǐn)到第十二部。这些作品接( jiē)地气的风格和频出的喜( xǐ)剧效果收获了大批粉丝( sī),但也导致了观众审美疲( pí)劳。

潘长江与林永健搭档( dàng)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也( yě)延续了东北喜剧风格。不( bù)过相比本山传媒出品,这( zhè)些作品在质感统一性上( shàng)稍逊一筹。

与此同时,农村( cūn)题材正剧也有发展,《希望( wàng)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等( děng)剧展现了农民智慧与勤( qín)奋的故事。2014 年高满堂编剧( jù)的《老农民》问世,以史诗般( bān)格局聚焦山东农村的时( shí)代变迁。

2010 年代末,伴随受众( zhòng)审美观变化和互联网兴( xīng)起,甜宠剧、仙侠剧、偶像剧( jù)占据主流,农村剧一度走( zǒu)向没落。2018 年播出的《大江大( dà)河》作为献礼改革开放 30 年( nián)的农村改革题材剧,漫影园( bàn)评分高达 8.8,为农村剧带来( lái)了新的创作方向。

随后播( bō)出的《绿水青山带笑颜》、《远( yuǎn)方的山楂树》等剧开始走( zǒu)年轻化、偶像化路线,融入( rù)年轻人创业和爱情元素( sù)。这种尝试为农村剧注入( rù)了新活力,但也面临过度( dù)娱乐化的风险。
回归与创( chuàng)新
2020 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 kāng)社会的关键年份,国家“精( jīng)准扶贫”、“脱贫攻坚”政策的( de)大力推行,广电总局号召( zhào)文娱产业全面支持,扶持( chí)了多部相关主题影视作( zuò)品,农村题材剧迎来新一( yī)轮兴盛。
2025 年《生万物》的出现( xiàn),标志着农村题材剧艺术( shù)成就的新高度。该剧改编( biān)自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 yǔ)决绝》,以 1926-1946 年的鲁南大地为( wèi)背景,通过宁、封、费三个家( jiā)族的爱恨纠葛,展现了农( nóng)民与土地“生死相依、荣辱( rǔ)与共”的厚重情怀。

《生万物( wù)》的成功在于它将土地从( cóng)生产资料升华为文化符( fú)号与精神载体。剧中通过( guò)地主宁学祥对地契的病( bìng)态执念、佃农封大脚在暴( bào)雨中护秧的虔诚跪拜、以( yǐ)及村民为保护种子将之( zhī)藏于山缝等情节,构建了( le)土地的三重象征体系:财( cái)富与权力、生命之源、民族( zú)生存意志的载体。

这部剧( jù)采用了“风暴式开场”叙事( shì)策略,打破了长剧舒缓的( de)线性节奏。前三集就呈现( xiàn)了“大婚绑架、父拒赎女、妹( mèi)替嫁、决裂离家、嫁庄稼汉( hàn)”五重冲突,女主角宁绣绣( xiù) 48 小时内命运逆转,被网友( yǒu)称为“两集顶半部剧”。

《生万( wàn)物》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 jù)匠心。剧组深入山东临沂( yí)、日照等地实景拍摄,甚至( zhì)依节气规律分季拍摄;服( fú)装按照 1927 年县志复原“粗麻( má)补丁”“务农鞋沾泥”;方言台( tái)词如“俺”“拉呱”“知不道”等原( yuán)汁原味,成功将鲁南方言( yán)打造成一种文化符号。
结( jié)语
中国农村题材剧的发( fā)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le)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 men)价值观的转变。从《篱笆 · 女( nǚ)人和狗》到《生万物》,从封建( jiàn)压迫的悲歌到土地革命( mìng)的壮丽史诗,农村剧始终( zhōng)紧密贴合着中国乡村的( de)实际变迁。
九十年代的农( nóng)村剧主要表现“女性命运( yùn)”,内容多是严肃悲剧;21 世纪( jì)初东北喜剧盘踞主流市( shì)场;2010 年代后则呈现偶像化( huà)、多元化倾向;到了 2020 年代,农( nóng)村剧在“精准扶贫”政策背( bèi)景下又呈现短暂兴盛,并( bìng)出现了《生万物》这样的集( jí)大成之作。

这些作品通过( guò)对土地的刻画,探索了中( zhōng)国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 m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 jīn)天,剧中那份对土地的敬( jìng)畏与眷恋,恰恰击中了现( xiàn)代人漂泊的灵魂。当年轻( qīng)观众为封大脚护秧的情( qíng)节落泪,为村民藏种子的( de)举动动容,本质上是在与( yǔ)一种渐行渐远的农耕文( wén)明基因共鸣。
中国农村题( tí)材剧的发展历程证明,无( wú)论时代如何变迁,优秀的( de)文艺作品都需要扎根生( shēng)活、反映时代。只有真实、深( shēn)刻地表现人与土地的关( guān)系,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 xīn)、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pǐn)。